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落实年
将文化遗产打造成文化产品 南湖区以产业化重现传统文化魅力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 06- 03 17: 47 浏览次数:

嘉兴日报 201263日 第01

■记者 杨秀娟 摄影 记者 陈 慧

南湖区新闻信息中心

冯 成 张文术

力拔山兮气盖世,昨天上午,首届“中国掼牛”全国邀请赛暨“南湖创意文化节”在南湖新区拉开大幕,600多名嘉宾在惊心动魄中欣赏了一场令人难忘的表演(见图)。这项被誉为“中国式斗牛”的“嘉兴掼牛”节目,如今不仅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南湖区乃至嘉兴市独一无二的旅游品牌产品。

如何结合本地实际传承传统文化?针对这道各地都碰到的难题,作为嘉兴市主城区的南湖区不断进行探索,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加以传承与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文化产品,让这些璀璨的文化以鲜活的方式,活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嘉兴掼牛”从民间走向世界

激昂、急促的鼓点,身着盛装、健硕精干的掼牛士,膘肥体壮、斗志昂扬的大黄牛……昨天上午,嘉兴凌公塘下沉式广场人山人海,更多的是因为没有票而在外面翘首的群众。来自全国的5支“掼牛”队昨天齐聚嘉兴,参加了当天开幕的首届“中国掼牛”全国邀请赛。

昨天最激动的人,无疑是“嘉兴掼牛”继承人韩海华。从十多年来带着几名弟子辗转全国各大赛事,到如今注册演出公司,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海华武馆,韩海华感慨良多。几年前,由于“掼牛”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菲,韩海华和他的团队还只能在参加各种比赛和重大场合时露一手。这几年来,在南湖区委、区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韩海华的团队逐渐壮大,不仅“掼牛”表演场次增多,还排练了《江南七怪》、《江南船拳》等节目,在海内外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去年,“掼牛”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除了精彩的“掼牛”表演,当天,由金庸先生题字的“中国斗牛馆”揭牌,作为今后斗牛表演的固定场馆。同时,南湖新区(东栅街道)还与嘉职院就传承地域文化合作进行了签约,探寻南湖武术渊源的《南湖武魂》首次发行。

“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南湖区做到了传承与创新的很好结合。”浙江省非遗专家保护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徐金尧教授认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是各地面临的普遍难题,南湖区探索文化和经济互利双赢的产业发展之路,注重表现形式和内涵的创新、提升,以产业化推动活态传承的做法非常好。

以产业化浇灌“文化之根”

从民间走向世界的“嘉兴掼牛”,只是南湖区以产业化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缩影之一。

日前,在摘得2012浙江旅游商品大赛金牌后,富有南湖特色的菱画又开始了全国大奖的冲刺。而这几年来,红船船模、黑陶、陶笛、凤桥竹刻等烙有深深的南湖文化印迹的作品,不断摘得国内、国际大奖,更成为该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和经济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是一个区域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南湖区清晰地意识到,要使民间民俗文化得到更好抢救和保护,必须把这些资源转化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竞争力,使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形成“源头活水”的良性循环。

为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南湖区像重视经济硬实力一样重视文化软实力。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组长陈天英介绍,这几年,南湖区成立了发展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并设置了办公室,出台了《南湖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实施文化产业项目、文化精品、文化人才的扶持与奖励政策。同时,从2010年起,由区财政每年拿出600万元作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进行递增,福泽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目前,南湖区已有文化企业千余家,其中重点文化产业建设区块(基地)十多个、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30多个,仅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就已集聚各类创意及配套企业210家,去年产值超过14亿元,比前一年翻了一番多。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产业的推动,一批“深藏闺房”的南湖区民间艺术得到了较好传承与创新,其中凤桥竹刻实现了新突破,贴青技术再现失传多年的民族精湛技艺。凌公塘、月河街区、梅花洲等通过整合改造,成为繁华而富有浓郁江南韵味的商业街区。通过产业化,南湖红船、竹刻等一批民间艺术实现了良性发展,不仅走出了困境,更走向了全国甚至世界,被更多人所了解、欣赏,成为南湖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