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整改落实年
“九埂十三池”完美分割,古代农业循环系统焕发新生命——河山镇将重现宋朝水乡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12- 08- 12 07: 30 浏览次数:
  

嘉兴日报 2012年8月12日 第02版

  ■记者 周 峰 通讯员 沈怡华

  本报讯 桐乡市河山镇五泾村俞家湾的桑基鱼塘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凭借这一古代农业循环系统,许多年来,俞家湾宛若世外桃源,塘里养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吸引了各方的目光。如今,这个古代农业循环系统迎来了它的“二次开发”,再一次抓人眼球。

  在五泾村党支部书记陆民雄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张“桑基鱼塘休闲民俗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图”。陆民雄告诉记者,村里打算分三期开发桑基鱼塘。为了保留桑基鱼塘的原始韵味,开发原则是:不破坏一草一木,不加入现代元素,着重进行外围开发,宋朝水乡将在俞家湾重现。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为增加口粮地,俞家湾的一个大鱼塘变成了农田;两年前,村里实行土地平整,又填掉一个小鱼塘。这一原本完美分割的农业循环系统正在遭受破坏。如何在新形势下让桑基鱼塘重现活力,成为俞家湾必须面对的问题。

  “文化资源不可再生。应该对桑基鱼塘进行保护性开发,既要原汁原味地留下老祖宗的好东西,又要能为当地村民创造财富。”桐乡市博物馆馆长张新根表示,俞家湾桑基鱼塘农耕文化深厚,如果不加以保护,将无情地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80岁的村民沈振扬说,“桑基鱼塘”是学名,近两年才开始叫,祖上传下来的叫法是“九埂十三池”,13个鱼塘,根据各自的方位,有不同的名字。“桑树是摇钱树,鱼塘是聚宝盆。”在俞家湾,这个民谣广为流传。“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池塘结构以及边缘地区的墓葬情况,俞家湾桑基鱼塘的挖掘时间被定格在南宋初年。”张新根告诉记者。那时,江南一带大范围出现桑基鱼塘,这种生态种养模式构成了“鱼米之乡”的基本雏形。据考证,在俞家湾原本的桑基鱼塘系统中,田塘面积比例为六比四。正是凭借这一具备水利学依据的完美分配比例,历史上从没出现塘水淹田,这个古代农业链能保存至今也得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