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来源: 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20- 07- 29 16: 35 浏览次数:

标准化是指对重复性事项施以统一的标准以获得最佳的秩序和效益。内部审计标准化是指内审部门制定并推广一定的审计实务标准,以达到内部审计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作业环节的重要一环。笔者通过对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的探索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的基础

(一)制度基础

目前,内部审计行业标准已初步形成系统。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制定了《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和《内部审计准则公告》。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在2003年至2005年间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两个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初步建立起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第11号令),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在审计流程标准化、审计作业标准化等建设方面,人民银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初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内审操作程序》、《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内审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程序办法,同时也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职审计制度》、《人民银行基本建设审计指南》等具体的审计操作指南。对于总行级审计项目,总行制定并逐级下发审计方案和相应的审计操作表,比如《预算管理专项审计方案》、《合同管理专项审计方案》等,统一规范审计操作。

(二)现实需要

内部审计质量建设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审计范围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大、央行业务不断发展,比如宏观审慎评估、移动支付、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等等,部分审计人员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吃透审计范围内的业务知识,审计质量无法完全保证,而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醒审计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矛盾。另一方面,审计项目涉及业务种类繁多且跨度较大,如预算管理审计、依法行政审计、信息技术审计等等,工作底稿主要由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审计经验、专业知识编制,有一定的主观性,为审计质量控制带来了困难。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建设首先使审计工作底稿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统一、固化,以便审计人员按照工作底稿模板对审计方案逐项回答,用成熟的审计方法查找问题线索,以此达到审计内容应审尽审、审计质量加固夯实的效果。

另外,审计人员往往只对某个业务领域较为熟悉,而在审计中,往往要面对央行的全部业务,自身审计知识和业务知识的欠缺,制约了对审计工作的判断和审计职能的发挥,缺乏对问题产生机制、原因的深层次分析,较难满足管理层决策的需要,因此,开展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可以有效弥补审计人员在知识面不全的缺陷。

二、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的探索

(一)以审计方案引领标准化工作底稿建设

审计方案引领审计项目。审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细致周密、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影响着工作底稿的质量,是审计项目成败的关键,因此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则首先要做到审计方案标准化。对于常规性审计项目,则要有统一规划,如经济责任审计、预算管理审计等,应制定全系统统一的审计方案模板和审计操作手册,定期修改完善,确保审计人员面对审计方案在现场审计时内容不遗漏、质量不打折。通过审计方案标准化规范,对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要求在审计方案中予以明确,避免“同一审计事项,不同审计人员,不同审计方法,不同审计结论”这种情况的出现,进一步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提高工作底稿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切实把控审计质量。

(二)以审计依据压实标准化工作底稿建设

    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审计方案的回答,而回答的标准答案或者参考答案则来自审计方案所附的审计依据,因此做好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需要以审计依据为准。每个审计项目都列明了审计所需的依据,审计所涉及的业务应该怎么做有明确的条款规定。在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中,需要对审计依据进行梳理,对照审计方案,将答案逐条进行提示列明,再将被审计单位的做法进行对照比较,以此审计线索一目了然,比如是否成立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则查看被审计单位集中采购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及职责并与依据相对照。通过对审计依据进行梳理形成审计操作表,有利于审计人员抓住审计内容重点、快速定位审计疑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现场审计质量。

(三)将审计经验注入标准化工作底稿建设

审计人员在编写工作底稿时所使用的审计语言、专业术语基本来自于自身所掌握的业务知识和审计经验,因此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需要整合审计专家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工作底稿的格式化语言。由于审计资源有限与审计范围广的矛盾决定了每一个工作底稿都较难做到尽善尽美,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则可以充分发挥审计专家的作用。由于审计工作所涉及的许多资料和调查都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平时积累,将业务领域专家对该项内容的审计方法、审计步骤书面化、格式化,对审计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风险进行梳理、总结,作为审计项目的指导,在审计现场实现对审计经验的非现场传授,以便其他甚至是零经验的审计人员可以按图索骥,圆满高效的完成审计任务。

(四)以信息化手段推动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

工作底稿的标准化建设重在运用,旨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融合信息化技术是实现工作底稿标准化运用、管理的关键。构建审计现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工作底稿标准化进行固化,对审计内容的回答、审计抽样的取得,审计证据的分析,审计方法的应用等标准要求,预先通过计算机语言“植入”审计系统。在审计操作程序上,做到环环相扣,即“上一环节未完成,不得开展下一环节”,在审计内容上,做到事事回应,即“审计内容有遗漏,无法结束现场审计”,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工作底稿标准化运用的成功实现,进而推动整个审计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对审计现场质量的有力管控。     

三、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的进一步探索

随着新情况、新业务、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分析、总结和完善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同时在建设和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一个目标

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的建设初衷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推动内审监督、检查、评价职责的履行,进而有效发挥内审在促进央行履职、规范管理中的作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成果运用的基础,通过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审计内容应审尽审、查深查透,问题定性准确、审计证据充分、依据引用正确。

(二)面对两类挑战

一是化繁为简。化繁为简是指为追求高效率,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快捷化,同时不失质量。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中,如何将跨部门多人员的审计业务说清道明,如何将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内容来龙去脉一言道尽,如何将几十页上百页的审计依据抽丝剥茧,整理简化成一页甚至一段文字、一图或者一张表格,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做好化繁为简的挑战。

二是化简为繁。化简为繁是指将简单的东西解释详细,为更广大的人群所知晓、接受、运用。在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中,如何对审计方案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进行解答,如何将审计专家的审计经验、专业知识化为文字,甚至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审计程序、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的控制,以此实现审计内容应审尽审、查深查透,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做好化简为繁的挑战。

(三)把握三个平衡

审计内容全面和重点的把握。在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时,工作底稿内容是对照审计方案面面俱到,还是说有所偏重,对重点审计内容进行解答,这是标准化建设程度的考量。一般认为标准化工作底稿应尽量细化明确,以照顾尽可能多的审计人员,最终工作底稿内容由审计人员自行灵活作出选择。

审计质量和现场效率的平衡。标准化工作底稿做得越详细,对于撰写高质量审计报告、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帮助越大,但势必会影响审计现场的效率,加重现场审计工作量,因此审计工作底稿关键在于详简得当、重点突出、结论明确,努力做到审计质量和现场效率的平衡。

工作底稿共性和个性的兼容。审计工作底稿标准化建设,并不是让审计人员对照模板机械的作答,将工作底稿变成千篇一律的审计产品,而是对审计内容进行梳理,给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审计思路,审计人员在作出审计结论时势必需要自己的理解、判断,工作底稿也应有审计人员的鲜明印记。

 

中国人民银行嘉兴市中心支行 王玉泉